十年前我们90%以上的新增融资是银行,后来非银行系统5%、10%、20%、30%,逐渐逐渐地提高,当提高到40%多以后,又变得不合理了。
对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我们的民族复兴进程必定中断,没人能救得起我们。英国的教训在于商业银行体系注重稳健性,但因过度垄断和集中而失去了效率性,所以英国没再抓住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机会。
尽管所有完成崛起的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洗礼,但中国不能经历这样的过程。这个清单上包含的项目和产业,既要能稳增长,又得能调结构、实现惠民多赢,比如互联网产业、养老产业、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中最能带来综合效益的太阳能产业等。英国在十八世纪后半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得益于其缔造的商业银行体系提供了充足资本支持。如果我们能有机地推进以上三点,一个新常态下无金融危机的可持续增长的中国,就一定会出现。这个体系应当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贸易商,其最理性的行为是收硬付软(接收具有升值前景的货币,而付出具有贬值可能的货币)。我认为主要是两点:第一点,一定要渐进扩大人民币汇率市场价相对中间价的波动区间,最终实现完全放开。但遗憾的是,银行理财收益率数据太短,使得我们无法把跨资产套利逻辑的验证进一步向更早的时间序列推进。
在2014年上半年,普通大众可以随时申购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低在5.3%以上(参见图表2),而信托则通常在7%-10%之间。如果跌了,只要未来银行盈利仍能维持正增长,则持有银行股最低收益率在下一年度也还会继续上升但到了2014年下半年,随着3月份之后流动性的持续宽松,7月及其之后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已不断走低,到11月仅有5.05%。与此同时,大多数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也下了一个台阶。
房地产、理财风光不再 那么,由此所生发的一个问题自然就是:这些规模巨大、可以自由投资、能够在各类资产之间自由腾挪资金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笔者推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自然向收益率最高的地方去,可能是最自然不过的道理。此时,就可以把银行股作为可转债来购买:买入银行股的那一刻,6.3%的收益率就锁定了。
根据图表3提供的数据,在2014年上半年,收益率最高的是固定收益类,而到了下半年,银行股已超越固定收益类,成为收益率最高的品种。由此得到的图表5所显示的也大致符合此前的跨资产套利逻辑:每当短融减去银行股息回报率为正时,股指就会下跌。包括支付宝等各种理财产品,2014年上半年大多收益在6%以上,现在则只有4%左右。如果未来继续降息、降准,则反弹幅度还会有所提高。
AAA短融是短融的评级,表示债务人具有非常强的还本付息能力,购买这类公司所发行的债券几乎没有风险。反之,如果短融减去股息回报率为负时,股指就会出现上涨。对于前者,目前信息显示已有630多家公司提出上市申请,这意味着2015年平均每个月将有50家左右的公司IPO。如果购买后银行股还上涨了,那么收益率就会高于6.3%。
随着11月22日的降息,这种收益率的下降一度更为显著。上述离开传统存款的理财资金,还没有包括对私募基金和其他民间投资资金的统计(近年来,大量公募基金经理和券商分析师纷纷隐退于各类投资公司,已折射其发展之蓬勃和规模膨胀之迅速)。
这意味着,大量的供给会稀释相当大一部分上涨动能,而热点的转换预计也会更加迅速。短融即所谓短期融资券的俗称,是指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年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第三大类为权益类,就是买股票。再看第二类资产固定收益类。于是乎,根据现有各类理财基础资产,我们可以把投向分为三大类别:第一大类为楼市,就是买房子。进入专题: 实证经济学 资本市场 投资理财 股息回报率 IPO 。在2014年上半年,普通大众可以随时申购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最低在5.3%以上(参见图表2),而信托则通常在7%-10%之间。进一步冷静观察,竟然发现各类发展会员的理发馆、洗脚屋、按摩店、美容院、健身房、洗衣店等其实也完全具备上述机构的一应特征:入会需要预存费用,少则几千、多则数万,有卡则2-3折(回报似乎也很丰厚),这些机构募集来的资金无需托管,自然也可自由投资。
而信托、保险资管、基金资管的投资领域则事实上并无限制,可以根据形势变化在多种资产之间辗转腾挪。第二大类为固定收益,就是购买银行理财、信托、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获取申购之初即基本明确的固定收益率的回报。
因此,厘清2014年下半年突然发生的股市暴动,是尝试前瞻2015年的第一步。而过去的投资热点,如:房地产,现在的租金回报率只有2%左右。
在房价连续15年上涨之后,面对仍然巨大的供给,是否看跌未来的楼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已不再认为未来楼市会继续暴涨,这种观点甚至在最近还难能可贵地获得了一直以来的楼市春天派的默认。否则,就可能真的只是凑巧。
撇开私募基金不提,蓦然抬眼,突然发现身边各类民间非银行金融机构网点雨后春笋般涌现:门脸酷似银行,经营各类吸金业务,自然也包括理财,收益率不菲,没有金融牌照意味着其事实上的混业运作和自由投资。为此,考虑到银行理财收益率(3个月期限)与1年期AAA短融收益率基本相当,我们以1年AAA短融的收益率来代替银行理财收益率。截至12月19日,上证综指年初至今累计上涨47%,而银行股上涨54%,两者大致相若。因而,以上诸种非银行机构理财规模巨大资金之动向,在研判股市动态过程中,值得高度关注。
相比之下,股市更有吸引力,且不论涨跌幅,以银行股为例,年终分红回报率就有7%左右,已经超出了上述两类投资的收益。囿于现行分业监管,银行理财基础资产仍然主要投向债券、票据、非标等固定收益类。
利用这三大类资产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变化,看看能否有效解释2014年下半年发生的股市暴动? 先看第一类资产楼市。股指涨跌要看银行股息回报率 笔者曾经在2014年4月6日的研究报告《中国银行业投资价值的复归:上市银行股息回报率横向比较》计算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市银行全行业的股息回报率已经达到5.64%,已相当接近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并由此在那时断言上市银行已经进入价值投资区间。
对于后者,也可能意味着更多国有企业的改制、增发或国有股减持。在多年沉寂之后,自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A股突然暴动。
图表4的资料为上述跨资产套利行为的逻辑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反之,则股市将面临下跌。第三类是权益类,即股票市场。但遗憾的是,银行理财收益率数据太短,使得我们无法把跨资产套利逻辑的验证进一步向更早的时间序列推进。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2015年上证指数能够到多高?应该是直到银行股的股价上涨到令银行股息回报率下降到与理财收益基本持平为止。一时间,各类解释纷纷出现,但大多数解释仍停留于逻辑推演,而无法在坚实数据层面得到证实。
非银行理财大行其道 笔者的解释逻辑源于生活的实感:近些年来,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宝宝类)、信托、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资管等理财方式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不过,对于2015年来说,除不对称降息之后银行的利润增速会有所下降外,还可能会出现一个与2014年重大不同的市场条件,即大量公司的IPO和国有企业改革。
而下半年这一轮股市的暴动的确是由银行股的起舞而带动(虽然券商股更加抢眼)。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银行股不涨,则大盘指数难涨,因为银行股在上证A指数中占到了约40%的权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